Search

《A Drop of Hope》#凡事都需要如果
疫情之下,這本青少年小說來得正好。
  • Share this:

《A Drop of Hope》#凡事都需要如果
疫情之下,這本青少年小說來得正好。
我們的確需要能看向遠方的希望,但這希望又不至於過度失控地正向,天真並不會帶來幸運,務實才有機會。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別人看我行動力強笑稱正能量,但我知道並不完全如此。我很喜歡這本小說的「單純」與「複雜」,也在書中找到自己的人設,找到我自己為什麼積極的原因,不濫情很寫實的情節,卻能在最後帶來一股「真的有可能是這樣」的鼓舞。

以下是我寫的推薦文。請把這本書放到書單裡吧~~
*****************************
如果說孩子長大後漸漸不相信什麼魔法了,大人們說不定覺得有點欣慰,早點「社會化」認清現實,或許才是務實的生存之道。既然如此,「許願」這件事聽起來就有點可笑,那為什麼仍有成千上萬的人焚香祈禱、跪拜祈求呢?

《如果鎮的許願井》的主角們由於各自家庭背景與生活際遇,對鎮裡傳說中的許願井抱持不同看法:萊恩嗤之以鼻,直到最後仍不願相信;恩尼則是深信不疑,努力地讓魔法一再實現,而麗琪則兼具理性與感性,樂觀其成卻不迷失其中。身處在沒落小鎮,鎮民們就是命運共同體,代表不同價值觀的三位孩子,因為「見證」許願井的神奇事蹟而緊緊相連,最後意外地讓小鎮有了不一樣的氣息,重新展現對未來的期待與希望。

儘管讀的是故事,然而當恩尼每拿一項爺爺遺物就讓向許願井吐露心聲的孩子心想事成,我們竟不自覺回憶起曾有過的「因緣巧合」:也許尋找失物時意外遇見多年不見好友,又或者趕不上電梯但接到重要電話、桌上剛好出現昨天想要買的東西…這些「幸運」跟如果鎮上發生的事情一樣嗎?作者藉由情節讓讀者見證「許願為何實現的過程」,像是「蝴蝶效應」般循線開展,一個無心之舉、一個失誤、甚至是一場災難,令人厭惡的事件竟也對其他人有所貢獻,成為拯救人生的關鍵點。

令人佩服的是,作者不只想闡述「每件事都有其發生意義」的正面信念,後段故事更加入媒體獵奇的角色,一位想「刻意創造事實」的記者想片面報導許願井的漏網故事,卻反而推動另一串骨牌效應,強化孩子們保護家人朋友、守護小鎮的信念;設定這個反例提醒我們,千萬別因為貪婪反被聰明誤,沒有善念,一切無法成真。

除此之外,《如果鎮的許願井》容納多種家庭樣貌,有過度保護孩子的中產階級、充滿家庭暴力的勞動階層、必需託人照顧孩子的單親家庭…,不同孩子們許願的內容,反映出生活中面臨最大的困境和煩惱;而作者特別點出「沒有一個孩子是為自己許願」,足以顯見對青少年細膩觀察的功力,相信孩子們讀來更有被同理的感受。

細細回想,作者在故事中埋下許多細微的希望線索,從開頭「如果鎮」暱稱If Only的由來,到原文書名A Drop of Hope,我們不必掀起如革命般的驚濤駭浪,只須抱持著信念,隨手就能啟動微微漣漪,改變在某時遠方發生,來自自己此刻對生命的想望與回應。

最後當我闔上書本再次抬起頭來,我知道我的世界因為這個故事已經變得不太一樣;「許願」不再是虛無的仰望請託,而是自己也投入一滴希望,接棒讓漣漪不斷,並全心接受返回生活裡的喜怒哀樂。
#如果鎮的許願井


Tags:

About author
從事媒體公關12年,才發現最難溝通的就是最親近的人。於是辭掉工作,用生活繼續精進專業:好好思考、好好說話、好好溝通,然後能好好生活。 幾乎所有的親子衝突、人際問題、情緒問題都是來自無法對話。這裡不給速成的步驟、不給難以應用在每個孩子的方法,我們解決的是源頭的心靈垃圾和障礙,下游的生活自然清澈平靜。 各類演講、讀書會、工作坊邀約: [email protected] 著作出版: 「刺蝟媽媽與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新手父母)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寶瓶) 「世上沒有理想的父母」(寶瓶) 「愛的生存遊戲--引導孩子作對選擇、遠離危險的安全課」(親子天下)    「愛,我的內向小孩」(親子天下) 「孩子的人生成長痛,小說有解」(如何出版)
孩子是最初的我們,我們別遺棄了自己。 一個不斷思考並鼓舞自己變得更好的媽媽,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因孩子成為好大人。 演講邀約:留訊息或[email protected]
View all posts